【研究】淄博皇城镇气代煤工程运行情况调研报告公开 建议延长气代煤补贴时

2020-03-24 15:53

日前,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皇城镇“气代煤”工程运行情况调研报告》,对皇城镇2018年度采暖季(2018年11月15日至2019年年的3月15日)村民用气情况进行分析。
该报告指出,虽然“气代煤”工程有效解决了传统燃煤取暖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作为一种新事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初步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调研报告建议提到,完善“气代煤”补贴政策。建立逐年递减的“气代煤”补贴政策,当前3年补贴政策结束后,按照第4年补贴0.8元、第5年补贴0.6元、第6年补贴0.4元的标准,延长补贴时限,且执行“即时补贴”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中让村民习惯使用天然气取暖。
全文如下:
皇城镇“气代煤”工程共完成改造50个村、12201户,村民覆盖率达82%以上,于今年实现镇域整建制全覆盖,连续三年实现全区第一个点火,天然气综合利用率全区第一。为准确掌握“气代煤”工程运行情况,皇城镇选取1200户村民进行使用情况分析,选取60户村民围绕用气情况、取暖费用、取暖效果、遇到的困难问题等方面开展实地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度采暖季村民用气情况分析

选取的1200户村民涵盖30个村,覆盖率达60%,基本可以反映出皇城镇“气代煤”村民的用气情况。在2018年暖季(2018年11月15日至2019年年的3月15日),1200户村民总用气量为529794方,平均450方/户,取暖费补贴前为1428.29元/户,补贴后为899.29元/户。用气量为1方(点火后即未使用)的村民有18户,用气量在1300方以上的村民有12户,村民最高用气量为1296方。现将1200户村民按用气量分为1-100方、101-500方、501方及以上三档,各档村民用气量及费用情况见下表。

1200户村民用气量及费用情况表
实地调研的60户“气代煤”村民的用气量情况与1642户村民用气量情况基本致一致。60户村民中,用气量500方以上的28户,占比47%,绝大部分为有经济能力、接受力强的中青年;用气量100-500方的25户,占比41%,多数为常年住大棚中,周末才回家的村民。此外,还有3户未使用户(点火之后即不再使用)的村民,其已经在城区置业,家中常年无人居住;1户老年夫妇非正常使用,中途转用燃煤炉;3户未改造的村民,未改造原因分别是前期观望、房屋不符合安装条件、经济能力差不愿改造。具体情况如下表。

60户“气代煤”实际使用情况表

二、“气代煤”工程运行后村民取暖成本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村民普遍反映“气代煤”实施后,取暖成本高于往年燃煤取暖成本。其中,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燃气壁挂炉取暖成本大大高于燃煤取暖;在3年内有政策补贴的情况下,燃气壁挂炉取暖费用仍略高于燃煤取暖,概算一个取暖季多花费200元-300元左右。例如,在村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大铁村村民李福龄反映,在“气代煤”之前,每年采暖季购置使用1600元左右的煤炭。2018年“气代煤”改造后,因为担心费用过高问题,保守用气,2018年取暖季期间,共使用燃气壁挂炉取暖100天,用气900方,平均每天9方,供暖效果与燃煤取暖效果基本相同。此外,燃气壁挂炉每天耗电2度,折合使用费用1元/天。若按照正常采暖季120天计算,一个取暖季需用气1080方,补贴前燃气费和电费共计3036元,补贴后费用为1956元。补贴后燃气取暖费用高于燃煤取暖费用300元左右。
此外,实地调查也存在个别村民反映补贴后费用持平,甚至燃气取暖花费少的村民。例如,皇城镇大铁村村支部书记练武涛,其收入在全村为高收入人群,在“气代煤”之前,每年采暖季购置使用3000元的煤炭。2018年“气代煤”工程完工后,为测试燃气壁挂炉取暖效果,当年取暖季期间,他将燃煤壁挂炉设定在66℃,室内温度在18℃左右,共使用100天,用气1400方,平均每天14方。若按照正常取暖季120天计算,一个取暖季需用气1680方,补贴前燃气费和电费共计4656元,补贴后费用为2976元。补贴后燃气取暖费用与往年燃煤取暖费持平。例如,小铁村退休教师徐建平,其所住房屋为土坯房,保温好且低矮,往年燃煤取暖费在1300-1400元左右,2018年取暖季100天用气450方,折合每天4.5方,室内温度在17-18℃左右,概算享受补贴后正常取暖季120天用气取暖费为1038元,补贴前费用为1578元。

三、皇城镇“气代煤”工程运行效果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到,村民对“气代煤”后燃气壁挂炉、燃气灶使用效果评价普遍较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用干净卫生便捷。调查发现,村民普遍反映使用燃气壁挂炉取暖较原来的燃煤取暖更加干净、卫生且便捷,特别是一些年轻村民,接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对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接受更快、认可度更高。村民反映,燃气壁挂炉取暖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燃煤取暖难点火、扬灰大的问题,并且免除了使用燃煤炉买煤、填煤、深夜起来照看煤炉等问题。其中,壁挂炉点火快、升温快的优点,很好地契合了当地村民白天在大棚劳作、晚上回家休息取暖的作息时间,省时省力也省气。此外,“气代煤”后,做饭更加干净、方便,深受各年龄层村民的欢迎。
二是取暖效果较好。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村民认为,在相同的房屋居住环境下,燃气壁挂炉取暖效果与燃煤炉取暖效果持平。但壁挂炉取暖具有温度恒定、取暖效果上升空间大等优点。通过调查概算,取暖季用气量在600-800方左右的村民,暖气片取暖室内温度约在16-18℃之间,地暖取暖室内温度约在18-21℃之间。如果想取得更好的取暖效果,可增加用气量,测算每增加200方用气,室内温度约增加1℃。
三是提升农村建筑升值潜力。近年来,农村在水、电、路、网等方面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冬季取暖问题一直无法改变燃煤取暖的传统模式。随着“气代煤”工程的推进,农村冬季取暖便利化、清洁化,农村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提升,进而带动农村建筑价值越来越高,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众多显性和隐性的收益。

四、皇城镇“气代煤”工程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气代煤”工程有效解决了传统燃煤取暖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作为一种新事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初步运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补贴政策延续性制约“气代煤”的后续推广。目前,“气代煤”政策的用气补贴期限为3年,3年后如果补贴政策取消,或将面临部分村民“弃气返煤”的问题。在实际调查中,当村民在被问及如果补贴政策取消是否会继续使用燃气壁挂炉取暖时,没有村民明确表示一定会继续使用,大部分村民表示会视国家政策要求、生活方式和习惯养成、家庭收入情况等因素再做决定,还有一小部分村民表示,会选择烧煤。此外,调查中还有村民反映,当前“气代煤”补贴政策为“先缴费后补贴”,且补贴发放不够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燃气壁挂炉取暖的成本负担。
二是老年和贫困村民成为“气代煤”推广的瓶颈。通过调查了解,老年村民、贫困村民对“气代煤”的接受程度大大低于中青年村民、家庭收入高的村民,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乡村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子女为年迈的父母置办1吨冬季取暖煤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但随着“气代煤”的推广,许多子女还未树立为年迈父母买气的意识,父母既不好意思问子女索要,自己也无力承担用气费用。另一方面,往年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开展冬季“送温暖(送煤炭)”的活动,为贫困村民、老年村民解决部分取暖费用,特别是一些老年村民靠“送温暖”活动基本可以解决取暖用煤。但“气代煤”后,相关“送气”活动未再开展。
三是农村房屋建设情况影响取暖效果。农村房屋在建筑材料、密封程度、新旧程度、户型、户内采暖设备等众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户与户之间的取暖效果、取暖成本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由于取暖设施不同,在用气量相同的情况下,地暖取暖效果要优于暖气片取暖效果,两者相差2-3℃。调查还发现房屋建筑情况,对取暖效果影响很大。例如,小铁村退休教师徐建平,其所住房屋为土坯房,保温好且低矮,2018年取暖季用气450方,折合每天4.5方,室内温度在17-18℃左右。在达到同等室内温度的情况下,其用气量不足其他村民(每天10方左右)的一半。
四是后续配套服务不健全。燃气壁挂炉售后服务关系“气代煤”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目前,燃气壁挂炉的售后原则上是“谁销售、谁负责”“保修1年、售后2年”,但由于前期工期紧张、货源不足,在选择供货商的时候,对供货商的资质、产品质量、施工质量等方面把关不严,且在后续服务方面未作出规范的合同约定,未采取有效的制约措施,造成后期运行中燃气壁挂炉时常发生故障,部分供货商不愿上门服务、上门服务不及时等。例如,小铁村共172户村民安装燃气壁挂炉,使用了2个公司3个牌子的产品,村民在使用过程中时常遇到管道存水冻裂无法使用、低温造成壁挂炉无法正常启动等问题。
五是燃气公司后期管理成本高。不同于城市住宅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禁止乱搭乱建,农村住宅改建村民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部分燃气管线设置不合理,许多管线依墙而建。“气代煤”工程完工投用后,有的村民又提出对住宅进行改建,燃气公司只得安排管线改道工程,大大提高了后期管理运行成本。例如,堐头村的村民张增明,今年春季提出对房屋进行改造,燃气公司派人实地考察后,决定实施燃气管线改造,投入约2万元。据燃气公司驻皇城镇工作人员反映,今年以来,因为村民房屋改建等原因实施燃气管线改道,共投入约8万余元。
六是“气代煤”安全监管不到位。“气代煤”工程点多、面广、线长,涉及地下管网和露天管道铺设,施工工艺复杂,安全标准要求高。尤其是工程针对的是农村居民,施工环境复杂,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从调研情况看,由于2018年皇城镇“气代煤”工程工期紧,施工队伍良莠不齐,存在施工后地表标恢复不到位、施工质量不高等问题。据部分村村干部反映,施工队伍去年未及时恢复施工过程中破坏的绿化苗木、花坛、道路等,今年经过协调才逐步恢复。存在这种情况的村还有堐头、于家、史王等多个村。据燃气公司驻皇城镇工作人员反映,在后期运行中发生管线地埋处塌陷等问题。此外,工程建成运行后,也同样需要人员开展日常安全监管。目前,皇城镇虽然在各村均设安全员,但工作经验不足且都为兼职、无薪酬,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

五、对下一步实施“气代煤”工程的意见建议

一是完善“气代煤”补贴政策。建立逐年递减的“气代煤”补贴政策,当前3年补贴政策结束后,按照第4年补贴0.8元、第5年补贴0.6元、第6年补贴0.4元的标准,延长补贴时限,且执行“即时补贴”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中让村民习惯使用天然气取暖。加强宣传引导,教育子女为年迈的父母主动购买冬季取暖用气,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冬季送温暖(送气)”活动。开通网上缴费系统,方便群众交费。
二是建立完善的后续配套服务体制。严把“气代煤”设备供货商资质审查,要求燃气壁挂炉、报警器等设备供货公司分区域、分乡镇配建售后服务团队,分村配置售后服务人员,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燃气公司按照服务区域规模配建足够的应急处置队伍,做好当前管网故障排查检修,并负责好今后农村建设改造中涉及到的管线改建新建、管理维护工作。
三是加强安全管理和培训工作。依托村庄现有配备的安全技术队伍,由燃气公司根据村庄规模筛选核定人员,落实经济待遇,稳定技术队伍,为农户提供“保姆式”便捷服务。加强用气安全宣传和培训,通过发放安全用气宣传画册、明白纸、大喇叭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宣传,通过村务公开栏公示、村内主要街道张贴宣传资料、户外燃气表箱张贴安全用气提示卡等形式进行长期固定宣传,通过农村文化大院、安全员入户讲解等方式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示范培训,切实让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准确掌握安全用气知识。
四是加强镇村两级对“气代煤”工作的监管。镇党委、政府发挥好统筹、组织、协调作用,重点把安全监管放在首位,确保整个燃气管网体系安全运行。村党支部、村委会加强对安全技术队伍的督导和管理工作,及时排查事故隐患,及时处置突发问题;对突发事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和公司方,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置,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避免给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不便或造成损失。(责编:张建苹)
来源:中国能源报
  • 组织机构 Organizatonal Units

  • 主办单位

    山东省燃气热力协会
    山东省暖通空调产业协会
    山东制冷学会
    山东省家用电器行业协会
    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
    广东省燃气采暖热水炉商会
    浙江省空气能热泵产业协会
    河北暖通行业协会
    内蒙古城镇燃气供热协会
  • 支持单位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
    河北省城镇供热协会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和空气净化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城镇供排水协会
    山东环境科学学会
    江苏省制冷学会
    浙江省制冷学会
    济南能源集团
  • 战略合作单位

    中原热水采暖行业联盟
    海牛平台
  • 承办单位

  • 联系我们

    地址:济南市二环东路3966号东环国际广场B座1104室

    电话:0531-83532222/21

    传真:0531-83532333

  • 关注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02-2019 山东金诺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品哲科技
鲁ICP备17053898号